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广角 |
钦州港前期规划亲历小记
钦州港经过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提出、规划,直至由钦州人民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建设、投产,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已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重工业南方大港。我有幸参加了港口的前期规划、建设施工管理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是钦州港开发建设从规划到建成开港自始自终参与的几个人之一。我感到能为建设钦州港做了一些工作,觉得无上荣幸和骄傲!
对钦州港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及钦州港拥有的各种优越的自然条件、钦州港规划建设时的领导决策、干群合力建港的宏大场面等,相信很多领导和专家会有全面而又精辟的论述。在此,我只就我自己亲历的几件事,以自己狭小的视角,披露二十多年前钦州港前期规划的一些片段,当作人们了解二十多年前钦州建港情景的一些补充参考资料吧,至于我参与的施工建设、港口管理、招商引资等等,囿于篇幅,均没有涉及。
一、高瞻远瞩、敢为天下先——钦州港的现代规划
现就我所知,介绍一下钦州港的一些背景资料和筹建中发生的一些不寻常事。
(一)钦州港的历史沿革
钦州港建设是孙中山先生1919年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的,而后在其《建国大纲》中予以确定。在《建国方略》的交通方略中,规划了中国沿海的一系列港口:其中一等港三个,二等港九个,以及三等港若干。三个一等港是:北方大港——天津附近,东方大港——上海附近,南方大港——广州港。九个二等港从北至南是:营口、连云港、福州、钦州等等。另外厦门、汕头、海口等等列为三等港。也就是说,南方除一等港广州港外,只有一个二等港——钦州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钦州是“南方第二大港”的由来。
但是,钦州港的建设并不顺利,曾经五次错过了建港机会:
第一次:孙中山主政时期,积弱的中国只有少量几个海港,根本无力关注到钦州这样边远地区港口的建设。
第二次:国民政府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过在全国加强建设沿海港口的规划,但当时钦州是两广军阀争夺的地区,钦州港建设未能排上议程。
第三次:解放后,广东省曾计划在建设湛江港后,即开始钦州港的建设。当时建设图纸已设计好,拟建万吨级码头,地址就在现在的勒沟作业区,并计划于1964年动工(在钦州开始规划钦州港建设时,行署曾派时任地区计委委员郭飞凤、县级钦州市计委副主任翟明机以及区交通厅龙腾宇工程师一行三人到广东购买了部分地形测量图,作为前期规划的参考)。但由于1965年钦州划归广西区管辖,建设计划被搁置。
第四次: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周恩来总理主政的三年建港时期,当时国家交通部门计划在广西建一个地方枢纽港,并派出了调研小组。小组中有后来任交通部长的黄镇东,时任广西计委总工的翁长溥等。据翁总介绍说,调研组计划考察钦州、防城、北海三地,首选是钦州,但当时钦州龙门港是军港(龙门水警区),考察组得不到钦州港的资料,无从开展调研。最后,只好选定防城的一个小渔港——当时援越抗美的“胡志明小道”的中国起点,作为广西港口的港址,即现在发展为交通部重要地方枢纽的防城港。
第五次: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广西北海市是其中之一,钦州又一次失去了发展机遇(这是原国家商务部姜习老部长对我说的观点)。
(二)钦州港的现代起飞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能源部门规划在广西沿海建设一座大型的火力发电厂,由能源部中南电力设计院(院址在湖北武昌)负责规划和设计,广西电力厅协助。当时该设计院实地考察了广西沿海防城、钦州、北海三市的十一个地址。在钦州选了三个:康熙岭镇的诗家、大番坡镇的水井坑和果子山,当时我和地区计委的韦明国全程参与了考察选址活动。此次的火电厂厂址考察,使作为电厂配套码头的钦州港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时县级钦州市计委还委托广西交规院对钦州港建设作了初步的论证。
随着广西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时的钦州地委、行署因应了广西北部湾的开发大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开发建设钦州港的战略。而此时广西也在谋划全广西的交通大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其中的“三”就是建设沿海的三个大港:防城、钦州、北海。自治区交通厅由此聘请了全国港口协会到广西进行调研、规划,并由交通部上海三航院具体负责总评论证。这样,钦州地区的建大港促发展的战略吻合了自治区的大交通战略,使钦州港的开发有了政治上、政策上的保障。
(三)钦州港前期规划的激烈论战
钦州港的发展起于忧患,注定不能一帆风顺。在钦州港何时开始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等等的战略规划上,广西区内外爆发了一场决定钦州港命运的大论战,论战过程及其激烈程度在此不予赘述,只举几个小例子:
在1992年5月钦州市召开对交通部上海三航院的钦州港总体规划和起步码头报告的评估会上,一些相关领导和专家们对三航院(实际是对钦州港)规划的诘难,使建港专家、三航院副院长秦润基在会后与钦州地区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小型座谈会上,当场留下了眼泪。他委屈地说:“我们堂堂的三航院,承担了全国一半以上海港码头的设计,从来未遇到过这样受刁难的状况。”也就是说,一个五十多岁的建港专家,在钦州却给骂哭了!当时辩论的焦点为如下几个:一是现在(当时)有无必要马上建设钦州港;二是钦州港的自然条件适不适合建深水大港;三是广西、钦州的财力能否支撑得起建大港;四是钦州地区缺乏港口建设的人才和经验,有无能力担当建设任务。另外,还有钦州港起步泊位大小及选址之争。
在1991年,我与时任地区交通局的任副局长、翟明机等人到广西区交通厅汇报钦州港规划情况,接待我们的其中一个规划处处长说:“钦州港现在有必要上马吗?你们说钦州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那南宁、防城港和北海也一样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你们建的沙井港现在不是在晒太阳(当时钦州沙井港建有二个500吨级的散货码头)?自治区财力有限,应集中财力建设防城港。况且人家建港的都是专家、大学本科生,你们有吗?”当时她把我们一个个骂得都很憋气,那个任副局长一出交通厅大门就气得大骂。另外,在1992年,国务院政研室几位专家来钦考察,当时是时任行署副专员傅翰铮接待,我也参与了,在考察会上,有专家就提出:钦州港经历几十年的筹划,到现在还未能提上建设日程,证明其没有建设的必要性。
上述观点是当时广西区内外一部分领导和专家的典型意见,这在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在广西的交通战略规划中,钦州港仅仅是长远的计划和发展目标,远未达到提上议事日程的地步。当然上述部分人的观点,在当时也很有其合理的地方,并不是什么无理取闹,并且那也是钦州人在钦州港规划建设中需逐步解答的问题。
但是,当时说建钦州港没必要、况且无条件建设的观点,已为历史证明是没有前瞻性的。因此,有无必要的争论本文不再论述,只对其它问题进行一下回顾:
其一、钦州港的自然条件的论证集中在有关航道水下礁石上。据建港专家介绍,港口建设最怕两个,一是回淤,二是礁石。
钦州港港池、航道无淤积,并且是个优良的避风港,这是大家的共识。交通部天津水科所也做了严谨的科学论证。事实上,钦州港自1994年1月开港以来,港池和航道都未见需要疏竣,这在海港建设和营运中是罕见的。对比上海港,据交通部上海航道研究所的专家说,如果上海港建五万吨级及以上码头,恐怕整个航道上都是挖泥船了,所以证明钦州港在无回淤上是很优异的。
钦州港怕的是水下礁石!在1992年1月广西交通厅组织“广西沿海港口研究战略讨论会”上有位交通部系统的专家提出,钦州港航道上“礁石林立”,根本不适合建设深水港。另外有人还预测钦州港若疏竣航道,需20多亿元,这无疑是宣判了“钦州大港”的“死刑”。1992年广西交通规划院受自治区交通厅委托,要对钦州港航道进行探测,邀请钦州方共同商议。当时是时任地区行署副专员沈龙清、地区计委委员张世华和我参加的会议。会上交规院提出要探明钦州港航道情况,要在航道、港池钻探100多个探测孔,这样可能需要花费一年时间及100多万元的钻探费。这些对当时的钦州来说都像是“天文数字”。此提议遭到了钦州的激烈反对。为此我后来还与交规院带队进行钻探的副院长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钦州的反对下,交规院只钻了少量的验证孔(当然他们的成果对钦州港的设计也提供了良好的、直接的数据)。后来经三航院和我们的探测,证实钦州港航道、港池的礁石确实不小,在以后的施工中确实难度很大。在航道礁石爆破施工开始阶段,是由交通部二航局(钦州港施工的总包单位)请来梧州的一个施工队进行,但效果不行。后由我到广州请来交通部广州航道局的专业队伍来,经过全国著名的专家会诊后才最终完成了港池和航道礁石的爆破、清除工作,使钦州港起步码头得以按时建成。通过万吨级码头和航道的建设成功也证明了钦州港的礁石问题并不像一些专家所估计的那么严重,钦州港是适宜建深水码头的。现在钦州港建成了10万吨级航道和泊位、30万吨级的泊位,这都是在规划开发之初的充分论证和实际施工的基础上奠定的结果。
其二、财力之争。
钦州港建设的核心,是财力问题。当时钦州地区的财政是所谓的“吃饭财政”,如果按以前通常的依靠上级支持的做法,钦州根本建不起一个大港。以时任县级钦州市市长梁春兰的“牢骚话”说:“搞钦州港,搞也死,不搞也死!”意思是说建钦州港,会把钦州市的财政拖垮!并且由于地处边境,区域调整种种原因,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对钦州地区的投入不多,钦州的基础工业和设施较落后。1992年时任国家计委长期规划司司长刘洪(后来曾任广西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到钦州考察后,感触地说:“想不到别的地方越到海边越富,而钦州却是越到海边越穷。”所以要想建设钦州港,钦州人只能另辟蹊径了。
首先,要到自治区和中央各部委争取上级的支持。1992年,我受地区领导派遣,与时任地区计委综合科科长李绍兰一起赴京,向国家计委、交通部有关部门汇报钦州港开发情况,希望能得到支持将钦州港建设列入国家五年计划。两部委的有关司、处领导听了我们的汇报,并详细了解了钦州港的自然条件,建港措施后,都表示理解钦州人的决策,还帮出了些主意。但对将钦州港列入国家五年计划之事,却是“顾左右而言他”,不予表态。而当时地、市领导亲自向上的争取、努力,也无功而返。后来在钦州人建设钦州港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怀,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及各主管部门的支持,这是钦州港得以建成的保障和动力,但这是钦州人艰苦奋斗,做出了成绩之后,才能得到的宝贵回报,此是后话。
在这种情况下,钦州人展现出了建港的魄力和“狠劲”,除继续争取上级支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外,不等不靠,走自力更生、市场化的道路,坚持上马建设钦州港。大家应该还记得当时全民捐款建港的情况。除了自己筹钱外,主要还是招商引资,在广西首创“业主码头”,吸引深圳能源总公司等国内外客商参与钦州港码头建设。1994年,中央电视台还曾在“新闻30分”节目中专门播出了钦州港“业主码头”的新闻报道。
其三、钦州港建设之路的探索。
当时,区内有关对钦州缺乏建港人才和经验的诘难,其实很有其依据和道理。当时,在钦州上至地委行署领导,下至一般干部群众,只知道要“建大港”“兴大市”“以港促市”“以港兴市”。但到底如何建设、建成怎样的港口等等,都是一头雾水。拿当时地委一位重要领导半开玩笑的话说,叫做“方向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我们到拟建的钦州港港址考察时,当地小朋友会大喊:“我们要建钦州港,我们要建钦州港!”群众的热情相当高。但他们对建港的期待和要求却只是:“建港好呀!可以有电通,有水喝、有(大)路行”。甚至地委有位领导说:“建港有什么难?如果再无钱,就把果子山的小渔业码头和前面礁盘两头一堵,中间填上土就可建成码头,如果塌了,就再建。”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可当笑话的言论,确是当时钦州人对港口认识的真实反映,也证明钦州人在思考、在探索……
1991年夏,我经过与三航院的邵永顺工程师(后来负责钦州港总体设计)商议后,觉得应该到上海找有关单位和专家,向他们请教港口开发建设的真经。我向地委行署领导提出了到上海取经的建议。地委、行署领导当即采纳了我的建议,在1991年6月,组织了一个由当时地委书记褚之田,时任地委委员、县级钦州市市委书记何东,建设部派到钦州挂职的刘振源副专员,地区计委主任彭嘉栋,县级钦州市计委胡成灵和我组成的小组出发去上海“取真经”。但是即使是决定出发了,去干什么?还是心里没底。所以当时还闹了个小“笑话”:大家拿了行李,准备出发去南宁机场了,我问:“书记,我们去上海,到底找谁?”(因为在上海有中国港协、上海三航院、交通部上海航道研究所等单位,都是港口建设的龙头老大)当时地委书记马上眼睛瞪大了:“喂?看你的啰!”我说:“那就找三航院。”
我们一行到了上海,三航院早早就派人到机场接我们了。到了三航院,三航院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对钦州港自然条件的分析及港口总体布局的设想。双方对如何规划开发进行了探讨,初步达成了对钦州港开发布局的意见。同时,三航院领导还派一名与交通部长期规划司司长林平亚是同学关系,名叫李修竹的工程师,带领钦州考察小组到北京与林平亚司长会面,听取了林司长对钦州港开发的意见。然后小组兵分两路:一路由彭嘉栋和我到武汉,找中南电力设计院,争取广西沿海火力大电厂落户钦州;另一路返回上海与三航院敲定,由三航院派出队伍用浅层剖面仪先行对钦州港航道进行探测(探测费是象征性的3万元人民币)。
这次探测,是钦州港现代建设迈出的实质性的第一步!在1991年7月三航院探测队伍到达钦州后,在钦州甚至广西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钦州港建设是动真格的了!而以前钦州人调侃说的是:钦州港“见讲”咯!钦州话“见讲”与“建港”同音,“见讲”的意思是“听说”。也就是说连钦州人对钦州建港也只认为是说说而已。
从这次探测开始,钦州港就逐渐进入了建设的快车道。
其四、钦州港起步码头布局之争。
在三航院对港口航道、港池探测,以及天津水科所对钦州港航道回淤进行论证后,应该就可对钦州港的总体布局及起步码头进行设计、并评估后确定了。但对钦州港的起步码头的规模和港址的定点,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对于码头规模,一种意见为:按钦州的财力及上级的支持程度,应建三千吨码头为宜,地址就在现在的勒沟桥头;另一种意见是:钦州港开发,要有气势,不要跟随防城港走,所以应一开始就建五万吨级的码头;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建万吨级码头。因为三千吨码头太小,达不到远洋轮的规模,而五万吨码头需投入较大,钦州可承受不了。至于码头地址,有勒沟岛方案和果子山方案。上述各种意见,均各有各道理,一时确定不下,特别是选址方面,在自治区层面上争论更大。何东、彭嘉栋和我三人曾于1992年6月参加了自治区计委召集区计委及交通厅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的关于钦州港码头论证会,讨论钦州港起步码头的规划问题。会上翁长溥发表了长篇讲话,阐述钦州港优势和起步码头选址意见,其它专家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当时会议气氛可说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彭嘉栋搞到肾结石发作,满头大汗,我胃痛得用手紧按胃部,而更糟的是有位专家本来有心脏病,当时显得脸部发青,其它人赶快说:缓一缓,缓一缓,先别争论……最后会议是不欢而散。但平心而论,我觉得当时大家虽是带着情绪在讨论,但出发点还不是想把钦州港搞垮的。这从以后在钦州人坚持下全区上下都支持钦州港建设,就可证明。但当时虽经过多次讨论,钦州港起步码头仍迟迟未定,影响了钦州港的开发进程。
在1992年1月自治区交通厅召开港口战略讨论会期间,时任地区计委副主任符世琪征求我对起步码头的看法,我说应该建万吨级合适,广东省也是计划以万吨级起步。我提议说找三航院商量一下听听他们意见?当时我就和符世琪副主任找到参加会议的三航院邵永顺,邵工说:我们院的意见,就应该先建万吨级码头。商量后我们三人即向彭嘉栋及当天赶到南宁的地委领导汇报,地委领导当即拍板,请三航院专家们马上到钦州。当晚就在地委礼堂召开四套班子及有关部门领导联席会议,会上时任常务副专员周家发代表钦州谈了对码头规模和选址的意见,三航院也作了阐述。最后,会议决定,在勒沟作业区建一个万吨级码头,马上向自治区计委上报(后来自治区计委副主任朱振中认为同时建两个码头,成本会低些,也更有气势,所以最后定的是两个万吨级泊位)。
就这样,通过两年多论证,调研、勘探和规划设计,钦州港终于确定了其总体布局(初期)和起步泊位。随着1992年8月1日鹰岭一声起爆声,钦州港正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
二、全民出力出钱建港——自力更生建港的奇迹
下面讲一下我经历过的几个建港小事,从侧面看看钦州港建设的艰辛景象和区内外人们对钦州港的支持。
(一)海军支持下的“钦州牌”军民合作钻探船
在钦州规划建设钦州港之初,自治区计委曾从全区前期工作经费中,划拨了50万元给钦州做港口前期规划,虽然对我们是很大的支持,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当时钦州除了发动小学生捐款、干部献工资,企业赞助等得到部分资金外,必须要自己做一些本应请专业队伍做的事,以弥补资金的缺口,如进港公路的建设就是主要靠自己买工程机械,自己组织队伍施工的。其中港区及航道探测需要的资金,对当时钦州来说,就是不小的负担。因为建设港口必须先要了解港口的自然条件,尤其是航道和港池的水深、礁石分布等。三航院浅层剖面(水声探测)仅是一个有力的手段,但必须要通过地质钻探来验证。而要请专业的海上钻探队伍,哪怕自治区计委下拨的50万元也不够用。所以钦州人的“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劲头就来了,自己组织钻探,地委行署决定由地区地质队承担钻探任务。但是,地质队没有钻探船,出不了海!于是我接受领导的委派,找亲人解放军——龙门海军帮忙。我当时找到留守龙门军港的海军大队长周功贵,请他支持,周大队长爽快地说:“我们海军大力支持钦州港建设,我可以派一艘登陆艇给你们作钻探船。”我说:“可是钻探船要固定钻机等机械,恐怕会焊坏船面咯”,周说:“相对于钦州港,一艘登陆艇算什么,你们大胆拿去用。”钦州真的应该非常感谢海军的大力支持。可是,当我去看到那艘登陆艇时,满心高兴变成了满脸愁容,登陆艇久不用了,缺失了铁锚、锚链,锚机也动不了。我只好与翟明机再次找到周大队长,他说:“在仓库里有什么你们尽管拿去。”后来我们终于在海军龙门驻地仓库和后院找到了四只锚和锚链。但是牵引锚链的小铁链却找不到,我和翟两人只好满钦州去采购。然而,当时钦州的所有五金店竟然没有铁链卖。最后我们终于在街头地摊点买到几个拴狗用的小铁链,解决了问题。然而锚机怎么办?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建筑、矿山上用的小卷扬机代替。我和翟又到大垌煤矿、各机械工厂等到处去找,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借到了四台有毛病的卷扬机,又请一个机械厂修好后,拿来充数,东西凑齐了,我就和钦州市(县级)计委的几个小伙子一起自己动手安装,由我当电焊工,将钻探用的架子焊好,又与地质队一起把钻机、锚机(用卷扬机充数)焊好、固定好在登陆艇上。这样,“钦州牌”海上钻探船就“造”好了,可以启航了。但是,想出发时,船却动不了,船上动力——柴油机“拒绝动作”!按常规,应该将船拖到北海水警区修理,但此时一来时间紧——三航院已开始测量了,需要配合,二来维修也需要钱,只有自己动手了。于是我和地质队的外号“大佬黄”的技师,加上龙门海军派来协助的中队长和一个战士一起,冒着轮机舱内超过40℃的高温,经过两天一夜连续工作,终于把动力设备修好了,保障了钻探的顺利进行。以后在地质队和三航院测量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航道探测任务,为港口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二)为钦州港“献身”的三航人
为了钦州港的建设,不但钦州人(地、市领导和当地老百姓)、钦州驻军付出不少贡献,外来的设计(三航院)、研究(天津水科所、交通部、广州航道局、上海航道局),施工(交通部二航局)等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里,我只说说三航院的曹文庆,他是管经营的,是我的谈判对手,他为钦州港建设,十多年来逾百次来过钦州,对钦州港说得上是劳心劳力,作出不小贡献。
在1991年夏天,我和曹庆文为了取得港口地理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到拟建钦州港勒沟作业区起步码头地址实地考察。当时那里有个鱼塘,鱼塘水门口旁的滩涂上是一片红树林。我们走下去时,刚走不远,脚就陷进泥潭里了,脚拔出来时,鞋子掉了,只好赤脚前行。但是脚底下全是破碎的贝壳和红树林的根,扎得双脚一条条血痕。真是前进无路,后退无望,两人皆是狼狈不堪。勒沟当时又找不到人影,想叫“救命”也无人应。要知道当时钦州还没有手机的。曹文庆对我说:“苏工呀!看来今天我们要献身钦州港了。”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远处一个“艇妹”——正用小艇钓鱼的渔家女,看到我们的困境,马上将小艇棹到水门边,将我们接上小艇送回岸上。我们说:“太感谢你了!”并要付给她点辛苦费,她说:“为了钦州港,不用谢。”径直棹船走了。但是在她临走时,却露出一点狡黠的微笑,估计以后几天她都会把我们的狼狈像当笑料去传说了。
(三)沾了一身泥土的司局级研究员
钦州港在筹建过程中,大家都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交通部、财政部等部级领导到过钦州港进行考察,考察者也有各地领导和专家学者,这些都给予了钦州很大的支持和动力。
我只说一件小事,在1993年初,有一次港区管委办公室通知我,要我接待一个“黑”教授。我说你们怎么见到别人长得黑就叫别人黑教授呢?后来见到人才知道,来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司局级研究员,名叫黑(念He)爱堂。我陪黑研究员考察了整个港区,还乘船到了航道拦门沙(钦州港航道入口处),介绍了钦州港的有关情况。到了傍晚回钦州时,由于当时的进港“公路”仅仅是只有路基的烂泥路,坐汽车从钦州港回到地区招待所,区区三十公里路,竟用了五个多小时。在途中走走停停,还不断的要下来推车。黑研究员也下来和大家一起推,弄得一身泥巴一身汗水。回到钦州时,他感慨地说:“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艰苦奋斗了。”我说:“黑老领导,你是批评我们呀还是表扬呢?”他说:“表扬,表扬!你们在一缺资金,二无基础的情况下,住‘干打垒’,自己动手搞建港,真是精神可嘉、勇气可嘉!我回去一定好好地为你们宣传、鼓吹。同时也祝你们早日成功”。这位老专家不单不责怪我们照顾不周,还说了一番褒扬我们的肺腑之言,使我们在场的人都觉得深受鼓舞和鞭策!
我参与接待的上级领导、专家们,都对钦州港的自然条件予以认可,对钦州港的建设表示支持和鼓励。这些,使我们钦州人,包括领导和群众都感到自己做对了。钦州港就应一定要建好,对钦州乃至广西的经济发展作出大的贡献!
三、扬帆远航正当时——未来二十年钦州港更辉煌
在1992年12月28日,时任交通部长黄镇东考察钦州港时,钦州港建设指挥部特意安排黄部长观看交通部二航局一公司钦州港起步码头建设的第一个沉箱吊装仪式,当第一个沉箱吊装下水完成后,黄部长动情地宣布:“钦州港从现在起有了4米的码头岸线了(一个沉箱的宽度为4米)。”这4米,钦州人等了七十五年。参与过钦州港规划、建设的人们,包括当年曾参加钦州港规划的黄部长,都深知这4米来之不易。然而,钦州港起步了,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钦州港的辉煌还有待钦州人的不懈努力。大概是1993年,我曾接待过一个外省考察团,考察团有位女领导问我:“你说钦州港可发展为亿吨大港,你认为达到一亿吨吞吐量预计需要多少年?”我说:“据资料介绍,上海港从建港开始到成为亿吨大港,需要大约100年时间。我们钦州港达到亿吨吞吐量,我大胆预测只需50年足够了,届时请各位再来参观指导,不过可能我已经不在世了,不能再接待你们了。”对于我这个预测,考察团的领导、专家们客气地不予置评,但估计他们内心是不相信的。可是,钦州港经过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证明我以前的“大胆预测”是“大大的落后”了。钦州港现在已经形成亿吨吞吐能力,2015年吞吐量达到1.14亿吨,实现了亿吨大港的梦想。
现在,钦州港扬帆远航正当时。在党的十八大光辉指引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再过20年,钦州港将更加繁荣、兴旺。
(苏成林,原钦州地区计委党组成员、计委委员、钦州港开发建设指挥部计划部部长、钦州港区管委副主任)
本文来自:《钦州文史》第17辑《钦州港专辑》,2016.7
|